所在位置: 首页 > 资讯详情 >

重构公益纪念空间,当建筑美学对话生命哲学—杭州美女山安息堂与殡仪服务中心设计

时间: 2025-09-23


近年来,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绿色发展理念,大力修建公益性骨灰纪念堂,推动殡葬行业朝着节地生态、绿色环保的方向迈进,节地生态葬已不再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殡葬类型,而是上升为推动绿色经济、传承生命文化的重要载体,承载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关怀的双重期待。


这其中,骨灰楼与殡仪服务中心等殡葬建筑以空间复合与人文关怀为支点,构建起“逝有所安、故有所尊”的生命哲学体系。


【杭州美女山公墓安息堂与殡仪服务中心设计】,便是一次对室内立体葬的全新探索与深情诠释,以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人文关怀,开启了一场对生命与自然、文化与情感深度交融的诗意探寻,为逝者打造宁静归宿,为生者构建心灵慰藉之地。





 壹

  灵感溯源:传统名画启生命哲思


古人以琴音寄情,以画境传情。从伯牙绝弦到携琴追思,琴音画幅里满是对逝者的深切缅怀。而美女山项目的设计灵感,便来自于清初章谷先生的《携琴游山图轴》。


项目以传统名画为引,以山水琴音为韵,让生命文化与传统名画意蕴巧妙融合,在青山隐隐中奏响一曲关于生命、自然与文化的永恒乐章。


▲于名画中挖掘提取,于设计中演绎新生  




 贰 

  设计挑战:因地制宜的智慧考量  


项目紧邻湘湖核心景区,虽风景绝佳,却也使其成为视线的敏感区。如何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,做到遮而不藏,避免对景区景观造成视觉冲击,成为设计面临的关键挑战。


此外,项目选址高差近30米,如何合理利用高差,打造出既符合祭扫需求又具有美感的建筑布局,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

项目选址高差近30米,设计依山就势,巧妙利用高差,结合祭扫流线,形成公共客厅+祭扫单元的树状模式,将场地变为纪念、团聚的综合性服务场所,还原祭扫的本源意义。


构思原型

前后错台

围合庭院

解决交通

▲安息堂形体生成与白模 

▲安息堂效果图与落地实景 


同时,将大体量建筑拆分为多个建筑单元聚落,宋式坡顶依楼栋高度、大小形成重檐错落、起伏有致的群体印象,既显厚实庄重,又延续历史文脉,传递地域特色。





 叁

 文质相生:传统形制的现代转译


美女山草木葱茏,视野开阔,有城区绝版临湖视野。得天独厚的场地气质为设计注入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底色。建筑摒弃符号化的仿古堆砌,转而以宋式建筑“尚意”美学为内核,通过现代材料与工艺重构传统形制。



建筑采用经典三段式划分,暗合《园冶》“因借体宜”之法,深挑檐、竖线条、实基座等特点鲜明。石材厚重,竖向玻璃窗简洁,构件尺度精准,造型细部尽显宋韵建筑的轻盈精巧,通过“意与象”“虚与实”的辩证统一,营造出厚重大气、典雅精致的现代殡葬建筑氛围,为悼念者营造一处可感知、可思考、可寄托的精神场域,凸显人文情怀。





 肆 

  设计亮点:多维体验的匠心独运  



:项目紧邻公墓,沿道路急弯设入口广场,平坦区域作缓冲景观区和主出入口,也可用于公共祭祀。从城市望去,仅能看到层叠屋顶。建筑则化整为零,以15米高度巧妙控制,与场地完美相融。



:于建筑高差处设抄手柱廊,雨雪天通行无阻,亦是静享休憩、赏景的绝佳之境。其半开放空间巧妙透景借绿,形成灵动流动的景观序列,为空间添几分趣味与诗意。


二层架高柱廊灵感取自杜甫诗句“小院回廊春寂寂,浴凫飞鹭晚悠悠”,沿廊休憩时,可聆听风动装置传递的山风之音,真切感受自然的蓬勃生机。



:庭院是建筑核心与礼序轴心,如舒展的立体画卷,在藏露之间,东方美学的古韵雅意潺潺而来,引导着情绪的流转。祭扫后可在此休憩,远眺湘湖美景。



:巧妙借助地形天然的高差,精心雕琢出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与层次丰富的景观体系,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诗意画卷,为环境晕染上浪漫而宁静的色彩。



此外,设计遵循因地制宜原则,采用粗犷原石或板桩式挡土墙,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原生环境的干扰与破坏,使得建筑与景区原本的风貌和谐共生。






 E·N·D 

自然之中的灵魂归处


当目光从湘湖水面悠悠眺望,这些建筑仿若一位隐者,隐匿于群山的幽谧之中。郁郁葱葱的树木,半掩着建筑的面容,错落有致的屋檐与群山相互映衬,勾勒出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。


这里是喧嚣城市中隐匿于自然的灵魂栖息之所。它以温柔而包容的姿态,让生命的离去不再是生硬刻板的诀别,而是化作一缕轻柔的微风,带着温暖与慰藉,在自然的怀抱中缓缓安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