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墓环境建设特点
时间: 2014-03-29
城市公墓的环境往往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,因而它总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现状紧密结合在一起,带有时代的印记。现代的审美观念与古代不同,古代人时空观念比较局限,对园林景色强调诗情画意,讲究步移景换,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形成一种对时间的紧迫感,新时代孕育了新的美感。为了搞好殡仪服务,大部分城市公墓都在更新改造并产生一定的成效。城市公墓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,传统的园林能否符合现代殡葬园区的要求?能否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?这不可避免地形成新观念与老习惯、新环境与旧形式之间的矛盾,需要我们对城市公墓的园林形成进行探索和创新。
殡葬园区的园林是随殡葬改革的深入和殡仪服务的开展而建设的,相对源远流长的中国园林史来说,现代殡葬园林史是极其简单而短暂的,殡葬园区的园林现状也是有喜有忧的。
环境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,公墓规划设计中环境与人们的丧葬活动密切相关,要使环境适应新的形势,进一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,就必须勇于创新,顺应时代潮流。
传统与创新是对立的统一,创新应以传统为基础并加以补充和延伸。中国传统园林以意境为核心,讲究曲径通幽,富于诗情画意,创新应该是继承传统的创新,做到“舍形取意”,即形式全是新的,意境扔在其中,使时代感和传统感相结合。在改革的时代,殡葬园林更需高起点、大发展。
中国传统园林层次丰富,但一味追求以曲为美,既不适合现代生活的要求,也不适应现代施工技术要求;规则式园林虽容易与建筑取得协调,画面简洁;色彩绚丽,但构图强调横平竖直,轴线对称,一览无余,不给欣赏者留有想像的余地,混合式园林做到取长补短,适用范围较广,但容易出现自然规则的分界线。近年来园林界积极探索新形式,使园林景观自然而不散漫;有规则可循而不呆板;变化多端而协调统一;富于装饰性而不留于公式化;富于时代感而不排斥诗情画意。
现代化公墓规划设计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应该是布局整体化、墓体小型化、碑墓:工程艺术化、环境园林化。